[心得] 《被討厭的勇氣》(嫌われる勇気)


在分工發達的現代社會,少有人可以獨自生活而不與群體接觸,人際關係也因此變成必修的社會科目之一;但並非每個人都擅長劃出人際關係中的那條界線,認知自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並以此與社會中的其他人進行互動。《被討厭的勇氣》告訴我們應該轉換視界、重新設定心態,用第一人稱面對這個世界,並多愛自己一點。

《被討厭的勇氣》主要是以年輕人與哲學家對談的方式闡述阿德勒式心理學(Adlerian Psychology)--或個體心理學(Individual Psychology),對談的內容幾乎都是以「個人」為出發點,也開宗明義地告訴你,所有煩惱都是來自於人際關係。
「要去所有煩惱,唯有獨自一人存活在宇宙中。」不過那是不可能的。p.73

你的目的

這個世界的意義是由我們自己所賦予,注重的是現在的「目的」,而不是過去的「原因」。要怎麼看待、解讀這個世界,完全取決於自己--幸福或不幸福也是。例如很多人在結婚後會想盡辦法讓自己符合這個社會的期待,每項習俗都要做好做滿、遵循所有傳統,就算不喜歡也逼自己主動打電話給另一半的家庭問好,有時甚至超越對待原生家庭的程度,為的就是想扮演好「好媳婦」或「好女婿」的角色。但一味的討好所有人,滿足所有人的期待,並不會讓自己變得幸福,反而會失去自我,失去作為一個人的定位。

那我們該如何面對這些期待--想想結婚的目的。你想簽下結婚書約的目的,是為了和另一個人締結法律上的關係,讓國家承認你與另一個人對彼此有著權利和義務,並且在必要時可以互相代表彼此做決定,這是你自己要面對的課題。那這個社會的期待呢?那是他們的課題。你無需為了滿足他人的期待而去迎合那些不想要的禮俗教條,他人無法接受那是他們需要解決的課題,不是你的。

親子關係也是如此,在我們的觀念裡會覺得親子關係很難切斷,甚至是永遠切不斷的。有的人就任由家人情緒勒索,或是為了滿足長輩的期待而貢獻出所有金錢和時間,把自己搞得無所適從,痛苦不已,但有必要如此嗎。搬出去、拒給連絡電話甚至遷戶籍,都是切斷的方法。沉浸在其中卻又嚷嚷著自己的痛苦,或許不想切斷關係才是背後的目的。

課題的分離

「這麼做很自私。」可能是很多人看完這本書第一個想法。拿另一半外遇來說好了,難道我們沒有權利生氣並要求法律懲罰對方嗎?

在阿德勒的學說裡,所謂的「相信」其實也是一種課題分離的行為。相信別人,這是你的課題;可是別人對你的期望或信任要怎麼反應,卻是別人的課題。一意孤行地將自己的期望強行加諸在別人身上,立刻會變成一種騷擾式的介入。

通姦罪除罪化的想法其實也是如此,嚴格來說當對方偷吃時,受到傷害的只有元配的心,但因為傷心或憤怒就要求用刑法懲罰對方這也很奇怪,更不用說婚姻是民法契約的一種,還不如拿對方賠償的錢讓自己變得更好,甚至迎接下一場關係,思考未來比思考懲罰方式來得重要多了。我們既無法丟棄「我」這個容器,也無法更換,重要的是「該如何使用它」。所以就要改變對「我」的看法,改變使用的方式。

在網路上打筆戰也需要做到課題的分離,有些人就是一定要爭到最後,爭到別人再也說不出話,或者沒有人再回覆為止。《被討厭的勇氣》就告訴我們,如果你認為自己是對的,那麼不管其他人的意見是什麼,都應該在這裡畫下句點。承認錯誤、表達歉意的言詞,還有脫離權力鬥爭,這些都不是「挫敗」。就此打住並不算失敗,有充分表達自己的意見即可,無需戰到一定要別人同意你,那只是在浪費時間。

不過我一直很好奇阿德勒本人乃至個體心理學派的學者們,是如何看待開放式關係的。用個體心理學來假設的話,無論是一對一關係的相信對方不會偷吃,或開放式關係的相信對方不會在跟第三人做愛時愛上對方,都是自己的課題。在《道德浪女》裡對開放式關係的探討,我認為某種程度也像是以「個體」為出發點,可以參考我的心得

這部份一直查不太到,挺可惜的,可能在那個年代還沒有這個名詞出現吧,倒是有查到阿德勒認為婚姻是一種具挑戰性的社會性工作,兩人要為了這個社會共同體共同完成這項工作。
所謂的「分離」就是這麼一回事。正因為你在意別人的眼光和你的評價,所以才會不斷尋求他人的認同。p.152

接納自我

簡單來說,就是甘於平凡的勇氣。我們從小就期待快快長大成為很厲害的大人,但長大後卻發現跟小時候好像沒差多少。「接納自我」就是坦然接受自己辦不到,而且在當下盡最大努力,不欺騙自己;要注意的是,阿德勒並沒有要你放棄任何長遠目標,而是要努力地活在「當下」。平凡不等於無能,而是沒有必要刻意誇耀自己的優越性。坦然接受只有六十分的自己,並思考要怎麼做才能離一百分越來越近。

因此我們要過的是「實現式的人生」,《被討厭的勇氣》則是以登山為例。沒有攻頂不代表登山沒有成功,甚至最後有沒有到達山頂都無所謂,過程也是結果。就跟考任何證照考試一樣,考到證照並不代表就此完成了,之後要做什麼才是,甚至準備的過程中吸收的那些知識才是。我們要過的是用「當下」畫成的點所連成的那條名叫「實現式人生」的直線。

後記

其實我看到一半時覺得阿德勒心理學提倡的是自我本位主義,但書的後面有解釋到並非如此,而是要將世界視作共同體,意識到人就是生活在一個又一個共同體內,我們要為了讓這些共同體更好而努力。這點我原本是不同意的,但後來覺得如果不這麼思考,僅僅追求的是個人利益,那世界並不會更好,這些不好的地方總有一天會回過頭來影響自己。所以為了世界共同體而努力,某種程度來說也算是為了自己吧。🌵

書籍資訊
書名:被討厭的勇氣: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的教導
isbn:9789861371955
作者:岸見一郎古賀史健
評分:5/5
延伸閱讀
[心得] 《道德浪女》(The Ethical Slut)
[心得] 《近乎佛教徒》(Almost Buddhist)
[心得] 《刻意練習》(Peak : Secrets from the New Science of Expertise)
[心得] 《高勝算決策》(Thinking in Bets : Making Smarter Decisions When You Don’t Have all the Facts)

透過以下連結購書,該平台將會給予我一定比例的回饋金,而您無需負擔任何費用。
電子書
Readmoo:被討厭的勇氣: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的教導
Taaze讀冊:被討厭的勇氣: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的教導
博客來:被討厭的勇氣: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的教導
紙本書
Taaze讀冊:被討厭的勇氣: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的教導
博客來:被討厭的勇氣: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的教導

~有興趣的話,歡迎參考我的出版小說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