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書名叫《近乎佛教徒》,但內容比較像是在告訴你如何不做一個佛教徒。
本書所有內容都圍繞在四真諦--一切和合事物皆無常(諸行無常)、一切情緒皆苦(諸漏皆苦)、一切事物皆無自性(諸法無我)和涅槃超越概念(涅槃寂靜)。
一切和合事物皆無常
和合,就是一切事物都需依賴另外其他事物,因此沒有什麼事物是真正獨立存在的。例如人要活下去,除了生命三要素的太陽、空氣和水,還有通勤時必須搭乘交通工具,或是肚子餓了就得進食。我們都需要依靠這些東西才能活下去,但它們也會時時改變我們,比如說太陽曬久了可能會讓皮膚變黑,髒空氣吸多了會對肺有不良影響,或是會使得我們在上下班時遇到交通事故等等。更進一步地說,最終的死亡就是從這些極需依賴的事物一點一滴累積而來的。因為這種依存性,使得一切事物都不會永遠保持原來的狀態,也就是無常。我們常用人生無常來比喻遇到的那些生離死別,但為什麼與和合的概念有關,因為我們潛意識中會有那些事永遠都不會發生的錯覺。但正因為所有一切和合事物都需依靠其他事物,所以生離死別是不可避免的;認知到一切事物都會變化是不可避免的,也就不會對永遠不變產生期待;沒有現在的期待,就不會在未來產生失望。了解一切和合事物皆無常後,就可以在變化真正發生時坦然接受,而不會被痛苦的情緒所縛。
一切情緒皆苦
比起常見的貪嗔癡,對於「從此快樂地生活」的渴望也會造成痛苦。如同前面所說,一切和合事物皆無常,所以即便當下幸福美滿,隨著時間推移生活中的小問題也會一一浮現。公主與王子故然有個美好結局,但卻很少人知道兩人在一起後過得是怎樣的生活;對現實世界來說,Happily Ever After(從此過得幸福美滿)只是不切實際的妄想。所以跟一切和合事物皆無常一樣,通過覺察「人生中充滿著不確定性」這件事,本身就不會產生太多期待,恐懼和焦慮也會隨之消散。我們總是希望任何事物包括未來都掌控在自己手中,並常用很大的代價來確保那些事物永遠不變。但當你覺察其中的不確定性後,你就會瞭解到這些事物不可能永遠不變,也就不會產生那些造成痛苦的情緒。
不知才是恐懼的真正根源。p.91事實上,一切情緒皆是痛苦,一切情緒皆生於自私,它們都和執著於自我有關。這部份其實和阿德勒的思想蠻類似的,他也認為憤怒只是一種溝通工具,因為想讓對方屈服於「我是對的」這個想法,所以我們會用憤怒的方式來溝通。但事實上意見的正確性和勝負是完全沒關係的,你認為自己是對的,那你就是對的,對方接受不了並非自己的失敗。
愛也是一種痛苦。要有愛,就得依賴某個人或事物,如前面所述,當你需要依賴其他事物時,會讓你不可掌控、不可預料。當你愛上某人或某事物後,即失去不愛的自由和權利,這也是一種束縛,一種痛苦。
一切事物皆無自性和涅槃超越概念,就比較偏向於從前面兩者衍生出來的佛教概念--諸法皆空,脫離痛苦的輪迴等等,在此就不多做說明。
總結
為何說這本書是在教你如何不做一個佛教徒,相較於一般常見的勸人吃素向善、求神拜佛甚至奉獻金錢以消災解厄,《近乎佛教徒》希望的是你能覺知這個世界的無常,並在過程中不停思考,直到不再為情緒所苦,進而達到涅槃的境界。到最後,這個修行過程本身也是需要被拋棄的事物,如同到達彼岸後會捨棄船一樣,當你證悟的那一刻,佛教就成為不需要之物。越接近佛教徒,就應該越不像一個佛教徒。不免俗的,本書還是有一些提倡吃素的段落。作者宗薩蔣揚欽哲諾布認為不論吃多少屍體,人終究難免一死,因此我們不該消耗其他眾生的生命,這裡我無法認同。雖說殺生是一種罪過,也是一種必需的手段;一切和合事物皆無常,所以希望眾生皆平安活著也是一種不切實際的妄想。我認為只要是殺生時感謝對方的付出,並且最大程度利用餘下的肉體不浪費,就不算自私,否則我們應該一出生就求死才對。活著就是在修行。🌵
書籍資訊
- 書名:近乎佛教徒
- isbn:9789882163898
- 作者:宗薩蔣揚欽哲諾布
- 評分:4/5
透過以下連結購書,該平台將會給予我一定比例的回饋金,而您無需負擔任何費用。
- 電子書
- 博客來:近乎佛教徒
☕~有興趣的話,歡迎參考我的出版小說!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