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羽毛賊》(The Feather Thief)

初見書名與封面,還以為這是本談大自然奧妙的書;翻開後才知道,大自然中最奧妙的還是人心。作者透過豐富的取材與詳盡又不過度的背景說明,讓身處東方的我們深刻瞭解到這起鳥類剝製標本竊盜案的歷史淵緣與來龍去脈。

這起竊案源自於毛鉤綁製藝術,這是一種以鳥羽模仿昆蟲的型態製作毛鉤,以更好的引誘鮭魚上鉤的維多利亞時期藝術。十九世紀時英國因航海技術的發達,探險家們從異國與殖民地帶回各式各樣的珍稀動植物;華萊士與達爾文便是在探險過程中,透過歸納與整理採集的物種,先後提出了物競天擇的理論。雖然我們較熟知達爾文,但他們兩人當年是共同被英國皇家學會承認為理論創始人的。

在經歷過維多利亞時期的女性瘋狂把鳥屍裝飾在帽子上的時尚風潮後,世界各地的珍奇鳥類被大量消耗;一直到後來的毛鉤綁製藝術的興起,更是讓人類對於色彩豔麗、奇形多變的鳥羽狂熱發揮到極致;現在這些小眾的愛好者更透過網路集結,讓這股熱潮綿延至今;直到毛鉤綁製愛好者的其中一人,讓自己的慾望戰勝道德,犯下這些不尋常的竊案。

至此,我意識到對這些鳥類標本的保存,代表了人類的樂觀願景:一代又一代的館藏負責人保護它們免於蟲蛀、日曬、德軍轟炸、火災以及盜賊之害,並堅信它們對於人類追求知識的過程至關重要。他們知道,那些甚至還沒被人提出的問題,未來可能從這些鳥兒身上找得到答案。P.221

作者透過搜羅來的大量資料,以一種非虛構寫作的方式讓讀者沉浸在竊案中,閱讀過程中就像是在觀看一部犯罪紀錄片。他從犯人愛德溫(Edwin Rist)的童年生活開始,一直到他真的闖進特陵博物館,面對一櫃又一櫃朝思暮想的鳥類剝製標本的無法自拔,到後來十五個月的銷贓過程,流暢的敘事技巧讓我一口氣把這本書看完。這位時年二十二歲的年輕犯人對鳥羽的著迷,就如同徐四金《香水》裡的男主角對女人體味的渴望。

最後經過法院審判,愛德溫沒有受到什麼懲罰,甚至罰款還是父母出的,這讓我感到非常失望。尤其從科學角度來看,這起竊案的損失不僅難以量化,連損失了什麼都無法得知,因為這些鳥類剝製標本是要留給後世的科學家去問問題的。而且他把偷走的鳥屍上的標籤剪掉丟棄,所以就算把這些鳥屍找回來,它們也沒任何科學意義了,這在科學研究上是非常嚴重的打擊。自然歷史就這麼缺了好幾頁。

而且他還不停地為自己的行為找藉口。

他說特陵博物館只是將這些鳥屍保存下來,並未好好利用它們,不如拿來綁成毛鉤,能夠對人類文明更有貢獻;其他毛鉤綁製同好更認為特陵博物館並未好好清點館藏的數量,所以報出來的失竊數量沒有意義。這些人都在赤裸裸的展現自己的慾望,如同那些把鳥屍裝飾在帽子上的維多利亞女性。

────華萊士、普蘭、史賓瑟、臥底警探「愛爾蘭人」、一群保護這些標本免於被齊柏林飛船和納粹空軍轟炸的策展人,以及深入研究每副鳥皮的科學家們 ,藉由這些科學家從中獲得的丁點知識,我們方能增進對這個世界的整體了解。────而在另一股潮流中,則充斥著愛德溫和其他在檯面下玩羽毛的人士,以及幾個世紀來,為了財富跟地位而對天空和森林加以掠奪的男男女女。P.302

雖然愛德溫最後以亞斯柏格症為由逃脫罪行,還順利的從音樂學院畢業,以長笛手的身份到處巡迴演出,但我認為若他真是因為過度關注有興趣的事物,以致於忽略了社會道德與規範,他在犯案後是不會有心思銷贓的,而是會把這些偷來的鳥類剝製標本當作創作材料,直到再也創作不出來或用完為止。和作者的想法一樣,我認為所謂的亞斯伯格症只不過是他的律師用來幫他脫罪的藉口。

我靠在椅背上,想掩藏自己對這番陳述的反應。他是在說,眼看就要入獄服刑了,於是他就變成了他所需要成為的那種樣子。P.257

我好奇的是為什麼愛德溫和另一個嫌疑犯阮龍會願意接受作者採訪。作者描述的訪談過程中,我感覺愛德溫對自己做的事並未感到懊悔,只是想確認作者知道些什麼;阮龍則像是想要告解自己──被朋友矇騙而犯下──的罪孽,所以才帶他到自己的工作室,甚至向作者展示那些羽毛。說不定他是希望作者去舉發他。

在本書的第三部分,作者為我們呈現了另一個有別於新聞報導的真相,至於哪個才是事實,作者也無法證明。一部份的贓物依舊流落外頭,毛鉤綁製愛好者仍然公然交易那些華盛頓公約禁止的羽毛。所以作者將這個故事寫下,讓愛德溫的名字廣為流傳,讓世界上的所有人知道這些毛鉤綁製愛好者做的好事。這已經是對這些人所能做出最大的懲罰了。🌵

書籍資訊

書名:羽毛賊
isbn:9789860767261
作者:Kirk Wallace Johnson
評分:5/5

延伸閱讀

《蘭花賊》讀書心得

透過以下連結購書,該平台將會給予我一定比例的回饋金,而您無需負擔任何費用。

電子書
Readmoo:羽毛賊
Taaze讀冊:羽毛賊
博客來:羽毛賊
紙本書
Taaze讀冊:羽毛賊
博客來:羽毛賊

~有興趣的話,歡迎參考我的出版小說

留言